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新探_温旭

作者:
温旭

全文:
199·读史札记·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新探温旭目前,在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问题上,蒙元史学界尚存异议。屠寄认为,孛要合自西域返回时,成吉思汗尚在人世。①伯希和设想,孛要合诞生于公元1200年,在18周岁时从中亚细亚返回家乡。②周清澍认为,孛要合在公元1224年自西域返回。③勒内·格鲁塞认为,孛要合从西域返回时约为公元1225年。④笔者认为,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当为戊子年(1228),当时成吉思汗和镇国皆已去世,阿剌海别吉公主正在汪古部监国。本文将对此观点试作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斧正。大德九年(乙巳,1305),翰林学士承旨阎复承汪古部鄃王朮忽难之请,依据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家族的家传,撰文《驸马高唐忠献王碑》。是碑提及高唐武毅王孛要合的事迹。据《驸马高唐忠献王碑》记载:天兵下中原,忠武为向导,南出界垣,留居镇守,为畴昔异议所害。长子不颜昔班死焉。武毅尚幼,王妃阿里黑挈之偕犹子镇国夜遁,至界垣,门已闭,诉于守者,缒垣以登,逃难云中。太祖闻忠武死,悼痛不已,戎事方殷,未暇治也。云中既下,诏求王妃二子,得获,赒恤孤嫠甚渥。镇国至,封北平王,握金印。武毅自龆龀,太祖携征西域,还年十七,镇国已卒。继封北平王,尚齐国大长公主,仍约世婚,敦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齐国大长公主明慧有智略,祖宗征伐四出,尝摄留务,军国大政,率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⑤①[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三六,《元史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12年,第321页。②〔法〕伯希和(PaulPelliot)著,耿昇译:《卡尔梅克史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7—48页。③周清澍:《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元蒙史札》,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3页。④〔法〕雷纳·格鲁塞(ReneGrousset)著,龚钺译:《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75页。⑤[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二三,《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22年,叶11a—12a。200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此则史料或显或隐地透露出诸多有关汪古部的历史事件发生年代的信息,尤其是“武毅自龆龀”之语,对断定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极为关键。这一点恰是前人在研究汪古史时所忽略的。众所周知,龆龀之年指儿童在七八岁换牙时的年龄。由此可知,孛要合随成吉思汗出征西域时的年纪在七八岁左右。而成吉思汗亲征西域的历史年代在《元史》卷一《太祖纪》有确切记载:“十四年己卯……夏六月,西域杀使者,帝率师亲征,取讹答剌城,擒其酋哈只儿只兰秃。”①足见,成吉思汗亲征西域是指出征花剌子模国一事,其历史年代为元太祖十四年(己卯,1219)六月。是年,孛要合恰在龆龀之年,那么,按虚岁推算,孛要合当出生于元太祖七年(壬申,1212)或元太祖八年(癸酉,1213)。值得注意的是,蒙金战争初期,汪古部一度发生内乱,而成吉思汗正忙于伐金,无力兼顾汪古部事务。结果,汪古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被杀,其幼子孛要合当时尚幼,由王妃阿里黑携往云中(今山西大同境)地区躲避战乱。直到蒙古军队攻克云中后,成吉思汗才寻到孛要合。显而易见,孛要合在蒙古军攻克云中前就已经出生了。所以,考证蒙古军攻克云中的历史年代成为断定孛要合出生年代的分水岭。据《史集》记载,蒙军“占领了属于女真人的一座名叫西京的大城,该城有许多宏丽的房屋,还将该城所辖据说包括七十万户人的地区整个占领了。他们没有遍历这个地区就离去了”②。可见,蒙军虽一度占领西京(今山西大同境)部分地区,但最终还是撤退了。蒙军撤军的原因在《元史》卷一《太祖纪》中有记载:“七年壬申……秋,围西京。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率师来援,帝遣兵诱至密谷口逆击之,尽歼。复攻西京,帝中流矢,遂撤围。”③原来,成吉思汗在围攻西京时中流矢负伤,这是蒙古军暂时撤退的直接原因。其实,此次撤军并不意味着蒙古军放弃进攻西京。据《元史》卷一四九《刘伯林传》,“壬申岁……太祖北还,留伯林屯天成,遏金兵,前后数十战。进攻西京,录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④。足见,成吉思汗北还时,安排刘伯林镇守天成(今山西天镇县),同金军争夺西京。从刘伯林因功受赏,担任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的情况来看,刘伯林应当是在元太祖七年壬申秋后攻克西京的。对此,《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传》所载足以佐证是年西京之地不再归金所有:“岁壬申……(元太祖)命(石抹明安)领蒙古军,抚定云中东西两路。既而帝欲休兵于北,明安谏曰:‘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云中东西两路而已,若置不问,待彼成谋,并力而来,则难敌矣。且山前民庶,久①《元史》卷一《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页。②〔波斯〕拉施特(Rashidal-Din)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1卷第2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9页。③《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6页。④《元史》卷一四九《刘伯林传》,第3515—3516页。孛要合自西域东归的历史年代新探201不知兵,今以重兵临之,传檄可定,兵贵神速,岂宜犹豫!’帝从之。即命明安引兵南进,所至,民皆具箪食壶浆以迎,尽有河北诸郡而还。”①可见,元太祖七年(壬申),蒙古军业已攻取金朝的云中东西两路地区,西京地区自然也在其中。随后,成吉思汗将兵锋继续向金朝的山前地区推进,截至元太祖八年(癸酉),“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邳、海州十一城不下”②。综上,蒙古军攻克云中地区的历史年代为太祖七年(壬申)秋后。由此推知,孛要合的出生年代不可能是元太祖八年(癸酉),只能是元太祖七年(壬申)秋之前。又,孛要合自西域归来时,年龄为17岁,其历史年代当为戊子年。所以,元太祖十九年(甲申,1224),孛要合并未随成吉思汗一起东返,先后历时9年,才由西域东归。孛要合从西域东归之际,成吉思汗和镇国都已去世。大蒙古国汗位出现空缺,皇子拖雷临时监国。同年,王檝“奉监国公主命,领省中都”③。这表明,齐国大长公主阿剌海别吉尚在汪古部监国。元太宗元年(己丑,1229)秋八月己未,诸王百官在克鲁伦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窝阔台为罕。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再考虑戊子年,孛要合自西域东归一事,便不觉得奇怪了。〔作者温旭,1988年生,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4年6月10日①《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②《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7页。③《元史》卷一五三《王檝传》,第3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