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太祖成吉思汗
作者:蔡向东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全文:中爭封建帝王,自赢政起,泰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以盖歡雄才称霸天下,或以绝妙文采满烁占今,或以雄韬作略彪炳史册,铸就了那一部洋洋洒洒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史.....帝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核心角色,是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透视不同帝国之间的盛衰兴替,可以更好地解读中国历史。元朝(1206-1368)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是我国历史上较强大的王朝之一。。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元朝共经十五帝,历一百六十三年。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元太祖成吉思汗/蔡向东主编,一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9(中国皇帝大传.第1辑)ISBN978-7-80723-451-7I?①元…A.①蔡…丨丨丨①成吉思汗(1162?1227)-传记IV.①K827=4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76835号中国皇帝大传?元太祖成吉思汗主编:蔡向东责任编辑:张宇出版发行:远方出版社社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666号邮编:010010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印刷:北京中创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0xl_1/16字数=4800千字印张:364印张版次:2010年1月第1版印次:2010年1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978-7-80723-451-7定价=640.00元(20册)前言谭嗣同有言:“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自称皇帝,帝王专政自此开始,皇帝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被一直沿袭,大一统时期,是一个皇帝;分裂时期,有多个皇帝。由此衍生了一个个的皇帝。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有的成为说书艺人的材料,有的被改编为戏曲,;有的被人们口耳相传,有的被载入小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帝王至高无上的核心位置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多是从历代皇帝开始说起,以他们为中心而进行,了解历史,首先必须了解不同朝代的各位帝王们。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些谙熟史学的作者,群策群力,编写了这部《中国皇帝大传》系列丛书,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这些中国帝王们。它不同于“戏说”之类的历史小说脱离史实,也不像正史那般严肃而晦涩难懞,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老少皆宜,书中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深人浅出,让您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之中领略着那一段段令人着迷的帝王历史。丛书一共收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十位帝王,每位皇帝独立成传,生动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或励精图治,流芳百世,成为圣主。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修长城,车同轨,书同文;一代雄主汉武帝挥斥方遒,击匈奴,颁布“推恩令”,开西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败颉利可汗,开创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一代女皇武则天颠覆了男性统治,虽然残暴,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唐明皇李隆基,爱江山,更爱美人,既创造了开元盛世,又导致了安史之乱;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代天骄成吉思1汗,统一了蒙古各部,问鼎中原。他们或遗臭万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开运河,三征商如,浪费民力,身死国灭;明武宗设豹房,生活淫乱。他们或出身贫贱。汉高祖刘邦以亭长起家,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剪秦灭楚,大封同姓王;朱元璋这个和尚皇帝,靠一群哥们儿,驱逐元兵,一统中华。他们或才华横溢,却生在了帝王之家。画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创造了瘦金体,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他们或为了皇位不顾亲情。传说宋太宗赵光义弑兄自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帝位。他们或以外戚夺权。如王莽建新,杨坚建隋。他们或本是帝王,却与道教、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世宗朱厚熄尊崇道教,痴迷于炼丹;顺治皇帝最终皈依佛门,青灯伴古佛。他们的一生或充满了传奇。溥仪皇帝一生经历曲曲折折。这些帝王们都曾为中华民族的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写上过属于自己的一笔,他们有众所详知的一幕,也有不为人道的一面。本书将揭幵这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读者可以通过全面、简练德文字,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历代帝王们的巨大魅力,从而更好地读懂中国历史。2目录第一章成吉思汗降生前的大草原〇〇一第二章苦难童年〇二一第三章积蓄力量〇四五第四章东征西讨〇六五第五章建立大蒙古——四第六章四出扩张一四〇第七章南下伐金一七〇第八章大汗西征一九九第九章病逝军中二三二第一章成吉思汁降生前的草原一、部落林立蒙古草原,即秦汉以来的漠北,漠南的辽阔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鸺,黠戛斯、契丹,女真等曾先后在这一地区兴起,或先后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逐步开发了我国的北方,创造了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成了奴隶制或封建制政权。由于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也由于各民族之成吉思汗降生前的大草原间以及他们和中原王朝的斗争,这些政权往往成为不稳定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匆匆来去,各自演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场面。随着草原主人的更替,草原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断变化。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末,匈奴族首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个与战国七雄,秦汉王朝南北并立的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他们不仅征服了东胡,月氏、丁零等草原各部,将不同族源、不同发展水平、操着不同语言的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且对中原的汉族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才在北部边疆修筑了长城,秦始皇才派蒙恬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借以防止匈奴铁骑南下,匈奴族与中原政权的战争与和平成为当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登山之围,汉初和亲,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对匈奴的反击,李陵之降,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如实记载了汉族与匈奴族的争战与和平交往。直到西汉昭、宣中兴时,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人塞附汉,北匈奴屡受挫伤。到东汉前期北匈奴才被彻底击败,被迫西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等族先后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等北朝政权甚至主宰了大半个中国。到隋唐时,突厥奴隶主政权又在大草原兴起,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几代人的努力,东、西突厥才逐步被征服,被打败,部分人内附,部分人西迁。随后回纥人又在草原建立了自己短期的统治。公元840年,黯戛斯推翻回鹘政权,大部分回鹘人又分为三支向西迁徙,不久黯戛1斯又统一于唐朝。兴起于我闻东北的契丹,女真族建国之后,忙于和中原的宋朝争夺中原,对北方草原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统治。正是在这一时期,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蒙古等部纷纷在大漠南北兴起,孕育了一场更激烈、更壮观、更惊心动魄的斗争。当蒙占族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幽静的山林,迁徙到不儿罕山的三河源头之际,大漠南北已经几度易主,而当地的居民既有匈奴,突厥族的后裔,乂有操东胡鲜卑语的各氏族、部落。大家自成体系,又互相交往,甚至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初具规模的政权组织,名目不同,水平不一,出现了部落林立,参差不齐的局面。(一)蒙古族之外的草原各部塔塔儿部:蒙古部兴起以前,塔塔儿部是漠北草原最著名的一个大成吉思汗降生前的大草原部,它控制着呼伦,贝尔湖附近最富饶的草原,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强部。《史集》说:“他们的名称自古以来即闻名于世。从他们分出了许多分支。该部落共有七万户。”“他们的游牧区、宿营站和禹儿惕的地点,均按氏族和分支〔明确〕规定,邻近乞台地区〔即汉地,指中国北方内地〕边境。他们的根本居所〔禹儿惕〕,是称做捕鱼儿一纳兀儿(贝尔湖)的地方。”《蒙古秘史》第五十三节也说:“捕鱼儿海子,阔连海子(呼伦湖),两个海子中间的河名兀儿失温(今内蒙乌尔逊河),那河边住的塔塔儿一种人。”“塔塔儿”之名最早见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所立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其中说有“三十姓塔塔儿”。《辽史》称其为“阻卜”,《金史》称“阻餍”,宋人称之为“达怛”、“达靼”,“鞑靼”等。《史集》认为塔塔几分为六部,并列举了这六部的名称,将其称之为“声誉昭著、各有军队和君长的塔塔儿部落。”这说明塔塔儿部已进入阶级社会,已产生了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军队和政权机构,由塔塔儿各部所组成的“兀鲁思”即有“国”的含义。这时的部落联盟已初步具备了阶级社会国家的性质。在讲到塔塔儿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史集》说,“他们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向乞台皇帝〔指统治中国北方的辽、金皇帝〕称臣纳贡的民族,其中一部分经常起兵作乱,乞台君主装备了军队来对付他们,并一再迫使〔他们〕臣服。”辽、金史籍中也记载了塔塔儿对中原王朝这种时叛时服的2关系。这说明塔塔儿当时还楚-个被统治的民族,与汉族、契丹、女真族相比,还是一个弱小的部族。因此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要臣服于乞台皇帝,向他们纳贡,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屈服于他们的统治,经常起兵作乱。“秃秃黑里兀惕部是〔所有〕塔塔儿部落中最受跨?敬者”,有的史籍将其称之为“都督之民”或“梅录之民”,它说明这个部落的首领曾拥有世袭的唐朝的官号“都督”和突厥官号“梅录”,久而久之便成为部落的名称。波斯人将中国人称为“乞台”(契丹),《史集》所指的乞台皇帝不仅仅是指辽朝的皇帝,也应包括突厥、唐朝,金朝的皇帝和可汗。塔塔儿各部之间经常相互争战,不能统一,同时又与蒙古一部,克烈部为敌,往往充当辽、金统治者镇压其他部的帮凶。但为了反抗辽,金政权的压迫,十一世纪时又曾组成以塔塔儿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经成为成吉思汗降生前的大草原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克烈部:《史集》、《蒙古秘史》称为“客列亦惕”,《辽史》称为“北阻卜”。《史集》记载:“据说古代有个君王;有七个儿子,肤色全都是黑黑的。因此之故,他们被称为客列亦惕。后来,这些儿子的各后裔分支逐渐获得了专门名号。到了最后,客列亦惕便用来称呼其中有一个君主的那个〔部落〕分支了;其余的儿子们都成为那个作了君主的兄弟的仆从。”他们把自己看成是蒙古人的族类,居住在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即漠北的中心地带——土拉河和斡尔寒(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故地。那个地区接近中原王朝的边境,与蒙古?孛儿只斤部是近邻。当时在那个地区,他们比其他部落更有力量,也是由六个部落组成的强大的部落联盟。他们信奉景教。韩儒林先生认为,克烈人很可能是最早西迁的室韦——达怛部落——九姓达怛的后裔,他们在几个世纪中与突厥语部落杂居,因而在风俗,语言等方面受到突厥族的强烈影响,以致常常采用突厥的名字或称号。克烈部曾与辽朝和塔塔儿部发生过冲突,据《辽史》记载,“北阻卜”的首领磨古斯曾于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发动大规模起义,反抗辽朝,直到1100年才被镇压下去。《史集》则说,克烈部王罕的祖父名叫“马儿忽思”,曾与塔塔儿部发生冲突。塔塔儿部“利用机会〔俘〕获了客列亦惕人的君主马儿忽思——不亦鲁黑,〔把他〕送到了女真君主处。女真君主将他钉到‘木驴’上杀害了。”冯承钧先生认为,“磨古斯”是一个基督3第一章教的名字,当时居住在起义地点——鄂尔浑上游一带而又信奉基督教的只有克烈部,因此《辽史》所说的“磨古斯”即是《史集》记载的“马儿忽思”。按时间推算,这件事应发生在十一世纪末,因此《史集》所说的“女真皇帝”应为“契丹皇帝。”这一事件说明,克烈部是漠北草原一个独立的大部,它既没有屈服于塔塔儿部,也没有屈服于辽、金的统治。乃蛮部:乃蛮部是突厥语族部落。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乃蛮部开始居住于谦河(叶尼塞河)流域,可能是南迁的一支黠蔓斯部落。后来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控制着阿尔泰山东西的广阔领土,无论经济、文化都比东部的蒙古人先进。它已经建立了更为先进的部落联盟,任用畏兀儿族官员进行统治,并采用了畏兀儿文字。他们同克烈部一样也信奉西方传来的景教。成吉思汗降生前的大草原据《史集》记载:“这些〔乃蛮〕部落都是游牧〔部落〕,有些人住在多山之地,有些人住在平原上。”其中包括“大〔也客〕阿勒台、哈剌和林,阿雷一昔剌思山和阔阔——也儿的石山,也儿的石——沐涟”等地,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